请百度搜索山东水土保持学会关键词找到我们!

热点推荐词:

地方经验

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李义丰:永远的丰碑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0/1/10     浏览次数:    

他带领40多名劳力,先后修筑了4座水库;他带领群众整山治水,做出了全国模范样板;他先后7次受到中央领导人接见;他带领的村庄被国务院授予“全面发展水利的典范”称号;他,就是首届“沂蒙水利奖章”获得者,莒南县石泉湖村原村支部书记李义丰。


李义丰,莒南县石泉湖村人。1911年生,1942年入党,1968年因病去世。用李义丰二儿子李全彬的话说,父亲的这一生,就是整山治水的一生。

  抗战时期,双手建起“山东水库之母”

  石泉湖村党组织坚强,群众基础好,再加上有利的地理环境,中共山东分局和滨海区的领导把石泉湖村当成革命堡垒村,1940年前后,中共山东分局和滨海区的领导进驻石泉湖村。1942年以后,山东军区司令部、大众日报社和北海银行来到了石泉湖,罗荣桓、肖华等都在此战斗工作。

  石泉湖村本来就缺水,加上八路军机关入驻,军民用水更成了大问题,为了化解用水难题,李义丰从黄泥地上牛蹄窝能存水得到启发,带领几位村民在村东头山沟里修筑了一道坝,居然堵住了一大汪水,建成了最早的石泉湖水库。

  后因山洪暴发,水坝被大水冲毁。第二年春天,李义丰联合七个互助组,开采了石头,挖来了黄土,买来白灰。他们用石块垒墙包外皮,用黄土夯实填内心,又用白灰勾缝封顶,在原来的地方建起一座更高、更宽、更坚固的大坝,并开凿了一条溢洪道,最终建成莒南县、临沂地区乃至山东省首个水库,开创了蓄水工程的先河,有效解决了军民用水的燃眉之急,还帮助大众日报社扑灭过一次火灾。

  1956年秋,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舒同在陪同民政部长谢觉哉视察石泉湖村时说:“这是山东省第一座水库,是山东水库之母”。


解放以后,整山治水成典范

  随着李全彬的引导,记者漫步在石泉湖水库边的道路上,看着如今依然在为村民服务的四座水库,眼前不禁浮现出李义丰带领村民艰苦奋战的场景。据李全彬介绍,全国解放以后,石泉湖人民继续发扬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在县委有关负责人的关心下,石泉湖村制定了长期发展规划。
1953年,李义丰带领石泉湖村民修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座水库。1954年和1956年,他们又奋战两个冬天,修建了第二座和第三座水库,被称为“四库连环”,从而使石泉湖村80%的土地变成了水浇田,获得了农业连年大丰收。

  为了防止山洪暴发引发的泥石流冲毁水库大坝,同时为了改变山村荒山光秃秃的现状,李义丰带领村民封山造林800多亩,修筑了梯田,栽种了果树8000多棵,正如《大众日报》在1956年12月31日的头条新闻中所报道的:“石泉湖变成了有粮、有棉、有柴草、户户有零花钱、吃水便利、瓜菜满园的美丽山村了”。

  195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石泉湖“全面开展山区生产的榜样”的锦旗;1957年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石泉湖村“水土保持的榜样、山区建设的模范”锦旗。直到1966年,十多年来一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评为“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先进单位”。

早在战争年代就获得滨海地区劳动模范称号的李义丰,1957年获得“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李义丰多次出席县、地、省和全国劳模会议。先后7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选为省、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省政协委员。

  战天斗地,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1959年到1960年,为了改变居住条件,李义丰带领群众拆除了村里所有的旧房,建起了整齐宽敞的新瓦房。李全彬介绍说,当时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284件石墙红瓦新房,整齐排列在秀丽的山腰。村中间设有广场,东面有农业展览馆,西厢是来宾招待室。广场以西是富丽壮观的大礼堂,可容纳300余人就餐,600余人开会,使石泉湖村成为莒南县第一个实行民房、林、田、路、水统一规划,带有现代生态文明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而后,李义丰又带领全村村民把478亩山岭薄地全部整成“三合一”梯田,338亩垒成石堰,320亩建成水浇田,可称为战天斗地的增地工程。

  作为治山治水的一面旗帜,李义丰带领的石泉湖村村民以战争年代不畏艰难的革命斗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创造出了许多载入史册的光辉业绩,树立起一座永放光芒的先锋模范丰碑。

  (消息来源:琅琊新闻网,临报融媒记者 王圣宇 武光玉 通讯员 林超)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0531-66572195
浏览手机站